文/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每個星期五下午,在台灣大學普通教室內會有一群大學生一起上一門【圖畫書專題:作家研究】的課程。這學期在連續介紹了一系列國外優秀的圖畫作家及其作品之後,接著安排了兩位國內的圖畫作家的專題,其中一位就是賴馬。
成為圖畫作家之路
綁著馬尾的賴馬老師用幻燈片娓娓道來他從小到大和繪畫接觸的經過。為了讓我們更加了解他的生平,他連繪畫比賽的得獎獎狀和在協和美工時素描的裸女畫像都翻箱倒櫃找出來,用心真是感人。賴馬很謙虛地表示其實自己小時後並沒有特別地喜愛喜愛畫畫,只是求學過程中經常有繪製海報或是參加比賽的機會。
高中時唸的是協和美工繪畫組,學習油畫、水彩及版畫。畢業後曾先後在漢聲出版社及兒童日報工作,尤其在兒童日報擔任美術編輯和插畫工作七年之久,經常自己包辦一整版的文字、版面編排及插畫,這份工作對他後來從事圖畫書創作的幫助很大。
一隻愛生氣的噴火龍
對賴馬而言,成為圖畫作家,是偶然,也是必然。曾聽一位從事童書書版的朋友提過,國內會畫圖的優秀繪者不少,可惜創作的內涵或說故事的功力都不夠。而賴馬難得地具有能夠用生動豐富的圖像語言創造一本圖畫書的能力。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是他第一次參加國語日報舉辦牧笛獎的作品,他坦承
這部作品完成的很快,當時只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這個以一隻愛生氣的噴火龍被蚊子叮咬為主題的點子是他在一個夏天晚上被蚊子叮了許多包而得到的靈感。雖然當時是一氣呵成,且也獲得出版。但重視細節,追求完美的他,卻在這兩年又花了許多時間重畫這本書,因此又重出了一個新的版本。
新的版本更重視圖像上的經營,在背景上的表現也更為豐富,用顏色帶出主角情緒的轉換及氛圍。因為賴馬希望一本書除了第一次閱讀時能夠帶給讀者新鮮感和驚喜之外,在往後還能夠讓人一讀再讀,因此他不惜花費許多心力再去經營許多圖像的細節。
雖然如此,賴馬卻提醒大家,故事才是一本圖畫書的靈魂,好的圖畫書必須要讓圖文能夠相互融合,相互呼應,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在新版的作品背後,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以往的工作經驗訓練出一身畫圖兼編輯的好本領,賴馬的作品幾乎全都是由自己包辦畫圖、設計到完稿。有時甚至自己還要跑印刷廠,而他又相當重視印刷的效果和原來所要的感覺,為此會和老闆一再協調確認。因此,被弄得不堪其擾的老闆曾埋怨:「這隻困火水雞 ( 台語 ) 有夠麻煩! ( 註 ) 」,無論如何,這隻造型樸拙的恐龍確實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同。
*註:這部作品中綠色的噴火龍乍看之下貌似青蛙,在說故事給孩子聽時,曾有孩子看到封面以為是青蛙。
寫意中流露關懷 - 【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
【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是為了參加信誼舉辦的幼兒文學獎而創作的作品,也是一氣呵成,只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然而當時自信滿滿的賴馬卻意外地名落孫山。相較於在【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當中所展現的經營細節的功力,這本書的畫風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圖像的經營上,賴馬略去對細節的推敲描繪,而以大膽寫意的畫風呈現出主角的心情轉折和野狗的遭遇和處境。
譬如,在幾個重要的頁面,如主角原先對野狗的害怕情緒和想像、捕犬隊捕狗的情景等都以相當大的構圖和全背景的單一色調來營造出驚恐的氛圍,將讀者的心情一步步帶入主角和野狗的處境中。
賴馬回憶當初創作這本作品時的心情是相當融入的,譬如僅僅花了一個下午就將野狗的群像一口氣畫完。然而,他捕捉的與其說是野狗的外表,倒不如說是野狗們那種髒醜不堪、讓人生厭的神韻和形貌。至今回想起來,賴馬仍希望自己能回到當時那種能夠全然放開,完全投入的創作階段。也因為如此,這部具有生命力和個人風格作品在國際性的畫展中頗受到國外人士的喜愛。
雖然圖畫的創作相當地順暢,然而最後附錄的三頁卻足足花了賴馬好幾個月的時間去蒐集和研究和狗相關的資料,除了參考許多專業書籍外,甚至連關懷生命協會和獸醫師都在諮詢對象之列。這樣的實證精神也可看出他對自己作品要求完美的程度。
觀察入微的極致 - 【早起的一天】
相較於前兩部作品的一氣呵成,【早起的一天】從構思到完成卻花了長達三年的時間。這個故事是從某天不經意早起時看到清晨的景色而引發的靈感。然而,為了捕捉清晨的感覺,賴馬曾經有好幾次特意早起去觀察天還未亮時的狀態,甚至還為此跑到山上去看日出。這樣的觀察經驗讓他發現,其實天亮是一瞬間的過程。在書中的前幾頁,賴馬用灰藍的畫面呈現出天亮前的狀態,而當故事進行到天亮的那一頁,畫面頓時出現了豐富的色彩,讓讀者產生一種驚嘆和驚艷的感受。
這本書一翻開來就有一幅跨頁的地圖,這兩頁賴馬自稱為「最華麗的扉頁」,故事也是由此展開。這幅地圖就是書中的主角小珍珠在這早起的一天當中,從家中前往市場和花店,並且途經花店和市街的路線所繪製的地圖。
注重細節的賴馬,在這本書當中為了呈現和真實生活相同的場景 ( 如公園、市場、花店等 ) 還做了不少的功課。譬如他會帶著相機去傳統市場拍照,實地了解市場內都賣些什麼,還曾經在自家窗前拿著望遠鏡 ( 他住的樓層很高 ) 觀察樓下夜市的情景,就連畫面中滿桌的佳餚都是參考食譜而繪製的。
此外,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會融入到作品當中,譬如歐洲旅行的經驗就讓他筆下的房屋呈現不同於台灣樓房的美感。而幽默的賴馬也喜歡讓自己在書中露臉,細心的讀者不妨仔細找找看吧 !
中國民間傳說 - 【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是賴馬繼【射日】之後第二部以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創作。這部作品延續他一貫幽默趣味的畫風,卻在形式上開創出新的表現方式。由於十二生肖的故事流傳已久,版本眾多。賴馬在收集了許多版本之後,擇其有趣且重要的部分,以不顛覆、不改編的方式創作,力求保留故事的原味。為了要呈現出中國式的感覺,又要能夠保有自己的風格,賴馬在下筆前已想得十分透徹,雖然使用自己熟悉的媒材 ( 蠟筆和色鉛筆 ) 創作,卻刻意營造出中國水墨畫的感覺 ( 如前幾頁背景中的樹影、竹林和湖邊的霧等 ) ,創造出兼具趣味與美感的視覺效果。
此外,注重細節趣味的賴馬,仍然在此書中創造了許多小細節的趣味點。譬如將精忠報國以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成語隱藏在圖畫中,以及在書底的吳剛伐桂及玉兔搗藥,都是留給眼尖的讀者去發現的。而在原本的故事中沒有清楚交代的部分,賴馬也都試圖用圖畫去創造出許多新的可能性。譬如龍王因為去主持下雨典禮而耽誤了參加比賽,或是老鼠抵達終點時用翻身跳躍的方式超前牛而得到第一名,或是蛇太賣力而將腳跑斷了等等,都是十分有趣的點子。
創作幕後花絮
賴馬在這堂課當中也分享了自己創作的過程,第一階段是先將構想以鉛筆記下來,第二階段是將文字分段,並排出字型大小 ( 文字編輯 ) 。第三階段則是繪製每一頁的圖畫,並製作樣書。因為不斷地修正。因此從樣書到正式完稿通常要製作十幾本。
此外,在創作的過程中,賴馬會將每一頁的草圖全部攤開在工作室的地上依順序排成一排,然後一邊瀏覽一邊思考哪張圖需要修改,也就是說每張圖並非依故事順序依序完成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同時考慮到顏色、構圖和順序的變化再做調整。當然,更重要的是思考圖文關係的互補性和圖畫的連貫性和合理性 ( 譬如故事主角的衣服是否有連戲,每個場景出現的景物是否合理 ) 。
而在創作時,因為書中的圖畫多半很細膩,因此賴馬會將他所使用的蠟筆或色鉛筆都削的很尖。而平常繪製初稿時是先在光桌上繪製,而後再用描圖紙一次次地修圖。
在角色的設定上 , 賴馬提到 , 他會去思考每一個故事適合的主角,譬如【早起的一天】中以小豬作為主角就比以小孩為主角要有趣得多。而一旦當主角選定,屬於該主角的特性就就會延伸出許多趣味點,譬如小珍珠抱著的布娃娃是人偶、海豹在市場賣魚等。
喜歡在作品中和讀者玩遊戲的賴馬,也總是在每一部作品中加入好玩的概念,譬如【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當中的問卷設計和狗的知識地圖、【慌張先生】的時鐘設計、【早起的一天】中小豬的家譜或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中大火的拉頁設計等,都為整部作品創造了更多趣味性。
閱讀賴馬的圖畫書,你需要放慢腳步,不要急著翻到下一頁,仔細地觀察和推敲書中的小細節,你將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樂趣。這就是賴馬,在創作中不斷追求樂趣,永遠在思考如何讓圖畫書變得更好看的賴馬。
註:這部作品中綠色的噴火龍乍看之下貌似青蛙,在說故事給孩子聽時,曾有孩子看到封面以為是青蛙。
後記:
最早接觸賴馬的作品是從【早起的一天】開始,這本結構文字簡單,圖像卻豐富有趣的作品每一頁都可以讓我和孩子細看好久,而當我在說故事場合中拿起這本書,面對孩子們熱烈的回應,才讓我更加體認到它的魅力。在一個偶然天尚未破曉的清晨,我無意間站到窗台前看街景,驚喜地發現此時街道上的藍不正是圖畫書中的藍嗎?頓時有一種瞭然的喜悅。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在和孩子共讀賴馬的作品時,我經常會訝異孩子在圖畫中新的發現,譬如孩子曾指出在【早起的一天】中客廳的畫作原來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這種小地方倒是我不曾留意過的。最近唸完【十二生肖的故事】給孩子聽之後,孩子開始一一問起我們家人的生肖,我倆便將書翻到最後一頁的圖表對照每個人出生的年份和生肖,這也是閱讀賴馬的圖畫書意外的收穫。
發現插畫家安德魯‧德翰
【摘自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季刊 16 期】
安德魯‧德翰生於1935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到法國巴黎留學,畢業後則在巴黎裝飾美術學校教書,也是國際知名的畫家及插畫家。德翰在52歲才從事兒童創作。
”月亮,你好嗎?”(My Friend The Moon)是他的第一本創作,此本作品一推出便大受歡迎,也使的德翰名氣從專業報章雜誌插畫領域擴漲到兒童插畫界來;之後他又推出”My Friend The Sun”、”Ballerina Star”等作品。
由於接觸兒童繪本時間不似其它讀書會的成員那樣的長,所以我選擇繪本的方式是把它當畫冊來看待,之後才考慮到故事內容與文字的修飾。第一次接觸安德魯.德翰的作品是”月亮,你好嗎?”當我ㄧ看到它便愛上這位法國佬了,連我的孩子們都深深愛上他。他用簡單的線條與最樸實的畫法技巧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他的畫挑起了我隱藏深處的童心(我當時並不知他是在接近晚年才開始創作兒童繪本)。
為什麼安德魯‧德翰的繪本會挑起我最純真的童真呢?他的每一張畫是呈現多元性的繪畫原料所完成的,你可看到不同原料素材可以和諧的運用在同一張畫上,其中你可看到水彩、壓克力顏料、色筆、粉彩筆及油畫來表現出他豐富的想像力。
這是ㄧ般兒童繪本中較少表現的方式,其實;在繪畫領域中,不ㄧ定只有水彩畫、油畫或碳筆畫的單一表現,採用多樣性的材料完成ㄧ幅作品更能表現出畫家想像空間。想想當孩子們在創作時,他們所選用的素材往往是我們大人所忘塵莫及的,因此;這樣的作品反而可以鼓勵孩子在繪畫時做最大膽的嘗試,亦可以幫助他們想像力的發揮。如果家長對教孩子繪畫創作較無自信時,其實;安德魯.德翰的作品可多給孩子欣賞。
德翰是接近晚年時才開始從事繪本創作,因此他的作品並不多,而他的繪本創作不單插圖而已,他也做文字的創作。從他畫作中可以感受到對大自然愛的生命力,因此他的作品也大多在表達人類渴望探知宇宙的奧妙、人與動物們的和平與共的在這地球上及環保問題都可在他的繪本中出現。長髮公主是他唯一只做插圖的繪本。
不過台灣目前只有翻譯他其中三本書,都是台灣麥克翻譯的,其中一本是他的第一本也是最受矚目的”月亮你好嗎?”(”My Friend The Mood”),狗兒小丑魯巴(Zappa Le Clown)及盧森堡公園的一天(A Day In The LUXEMBOURG Garden)。以下我將就他表現的不同課題來介紹他的繪本。
首先是人類對宇宙了解的渴望;要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近它或做朋友;“月亮,你好嗎?” (“My Friend The Moon”) 是描述一位小男孩邀請月亮與他一同玩耍,結果月亮一不小心掉到湖裡,男孩將月亮救起並邀請她回家作客,最後;他又去邀請太陽回家,結果他們三人成為好朋友。”My Friend The Sun”則是繼”月亮,你好嗎?”的續集;小男孩與月亮、太陽一起去遊玩,其中太陽幫忙解決火山爆發的危機,他們還一起救起一顆星星,並與星星成為好友。這次小男孩不只有月亮、太陽成為他的好友,連星星也是,真是太幸運了。
”Ballerina Star”則是描述一位小星相觀察家在夜空中發現一顆會跳芭蕾舞的星星,由於她的舞姿太美妙了,他便獻花給這位芭蕾舞星,可是星星從來沒有看過美麗的花,正當她把花捧起來聞時,她看到了小星相觀察家便下來與他共舞,而成為好友。
“小狗魯巴”、”Everybody In The Tree”及”The Christmas Bunny”是在描述人類對動物的愛與動物對人類的愛的故事。小狗魯巴台灣有翻譯;”Everybody In the Tree” 是ㄧ本無字書,它描繪一隻寵物小鸚鵡對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一天寶寶一個人在庭院盪鞦韆,一不小心飛到一棵大樹上;結果,樹上的一群小鳥們負起照顧寶寶的工作,某天寶寶的家人發現到他並將寶寶就下來,將他們隻到市樹上這群小鳥照顧他們的寶寶之後,為了感謝它們,寶寶家人拿小鳥們喜愛的果實報答它們,他們與小鳥們成為好朋友。
”The Christmas Bunny”是敘述一隻來自天堂的小白兔四處找人做朋友,可是大家都有其他事情無法與她長相左右,最後;她找到聖誕老人為她找到一位好朋友。
“La Peche Au Tresor”(採集寶藏)的主角是一隻叫查理的猴子與智寶的河馬,當他們發現他們所居住的河流已遭污染,在不久他們就不能游泳及有乾淨的水喝時,他們便號召所有的動物們同心協力來清潔河流,已恢復他們的乾淨的家園。”Des Traces Sur La Plage”(沙灘上的腳印)主角同樣是上本介紹的查理,這是查理化身為偵探,他要尋找脽將沙灘弄髒,於是他問乳牛是不是他掉的黑點,乳牛告訴他早上她才數過,那不是她的傑作;結果他們一起去問大麥町,大麥町告訴查理他的黑點比較少也不會發臭,於是他們又一起去問海裡的魚們;他們一看所有的魚都髒兮兮的,魚群們便告訴他們污染的來源。
當他們找到污染源時,便懲罰亂倒煤油的人,並要他還回乾淨的大海及沙灘。
文:巫沂憫(貓頭鷹週二讀書會會員)
安德魯‧德翰生於1935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到法國巴黎留學,畢業後則在巴黎裝飾美術學校教書,也是國際知名的畫家及插畫家。德翰在52歲才從事兒童創作。
”月亮,你好嗎?”(My Friend The Moon)是他的第一本創作,此本作品一推出便大受歡迎,也使的德翰名氣從專業報章雜誌插畫領域擴漲到兒童插畫界來;之後他又推出”My Friend The Sun”、”Ballerina Star”等作品。
由於接觸兒童繪本時間不似其它讀書會的成員那樣的長,所以我選擇繪本的方式是把它當畫冊來看待,之後才考慮到故事內容與文字的修飾。第一次接觸安德魯.德翰的作品是”月亮,你好嗎?”當我ㄧ看到它便愛上這位法國佬了,連我的孩子們都深深愛上他。他用簡單的線條與最樸實的畫法技巧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他的畫挑起了我隱藏深處的童心(我當時並不知他是在接近晚年才開始創作兒童繪本)。
為什麼安德魯‧德翰的繪本會挑起我最純真的童真呢?他的每一張畫是呈現多元性的繪畫原料所完成的,你可看到不同原料素材可以和諧的運用在同一張畫上,其中你可看到水彩、壓克力顏料、色筆、粉彩筆及油畫來表現出他豐富的想像力。
這是ㄧ般兒童繪本中較少表現的方式,其實;在繪畫領域中,不ㄧ定只有水彩畫、油畫或碳筆畫的單一表現,採用多樣性的材料完成ㄧ幅作品更能表現出畫家想像空間。想想當孩子們在創作時,他們所選用的素材往往是我們大人所忘塵莫及的,因此;這樣的作品反而可以鼓勵孩子在繪畫時做最大膽的嘗試,亦可以幫助他們想像力的發揮。如果家長對教孩子繪畫創作較無自信時,其實;安德魯.德翰的作品可多給孩子欣賞。
德翰是接近晚年時才開始從事繪本創作,因此他的作品並不多,而他的繪本創作不單插圖而已,他也做文字的創作。從他畫作中可以感受到對大自然愛的生命力,因此他的作品也大多在表達人類渴望探知宇宙的奧妙、人與動物們的和平與共的在這地球上及環保問題都可在他的繪本中出現。長髮公主是他唯一只做插圖的繪本。
不過台灣目前只有翻譯他其中三本書,都是台灣麥克翻譯的,其中一本是他的第一本也是最受矚目的”月亮你好嗎?”(”My Friend The Mood”),狗兒小丑魯巴(Zappa Le Clown)及盧森堡公園的一天(A Day In The LUXEMBOURG Garden)。以下我將就他表現的不同課題來介紹他的繪本。
首先是人類對宇宙了解的渴望;要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近它或做朋友;“月亮,你好嗎?” (“My Friend The Moon”) 是描述一位小男孩邀請月亮與他一同玩耍,結果月亮一不小心掉到湖裡,男孩將月亮救起並邀請她回家作客,最後;他又去邀請太陽回家,結果他們三人成為好朋友。”My Friend The Sun”則是繼”月亮,你好嗎?”的續集;小男孩與月亮、太陽一起去遊玩,其中太陽幫忙解決火山爆發的危機,他們還一起救起一顆星星,並與星星成為好友。這次小男孩不只有月亮、太陽成為他的好友,連星星也是,真是太幸運了。
”Ballerina Star”則是描述一位小星相觀察家在夜空中發現一顆會跳芭蕾舞的星星,由於她的舞姿太美妙了,他便獻花給這位芭蕾舞星,可是星星從來沒有看過美麗的花,正當她把花捧起來聞時,她看到了小星相觀察家便下來與他共舞,而成為好友。
“小狗魯巴”、”Everybody In The Tree”及”The Christmas Bunny”是在描述人類對動物的愛與動物對人類的愛的故事。小狗魯巴台灣有翻譯;”Everybody In the Tree” 是ㄧ本無字書,它描繪一隻寵物小鸚鵡對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一天寶寶一個人在庭院盪鞦韆,一不小心飛到一棵大樹上;結果,樹上的一群小鳥們負起照顧寶寶的工作,某天寶寶的家人發現到他並將寶寶就下來,將他們隻到市樹上這群小鳥照顧他們的寶寶之後,為了感謝它們,寶寶家人拿小鳥們喜愛的果實報答它們,他們與小鳥們成為好朋友。
”The Christmas Bunny”是敘述一隻來自天堂的小白兔四處找人做朋友,可是大家都有其他事情無法與她長相左右,最後;她找到聖誕老人為她找到一位好朋友。
“La Peche Au Tresor”(採集寶藏)的主角是一隻叫查理的猴子與智寶的河馬,當他們發現他們所居住的河流已遭污染,在不久他們就不能游泳及有乾淨的水喝時,他們便號召所有的動物們同心協力來清潔河流,已恢復他們的乾淨的家園。”Des Traces Sur La Plage”(沙灘上的腳印)主角同樣是上本介紹的查理,這是查理化身為偵探,他要尋找脽將沙灘弄髒,於是他問乳牛是不是他掉的黑點,乳牛告訴他早上她才數過,那不是她的傑作;結果他們一起去問大麥町,大麥町告訴查理他的黑點比較少也不會發臭,於是他們又一起去問海裡的魚們;他們一看所有的魚都髒兮兮的,魚群們便告訴他們污染的來源。
當他們找到污染源時,便懲罰亂倒煤油的人,並要他還回乾淨的大海及沙灘。
文:巫沂憫(貓頭鷹週二讀書會會員)
David Mckee 在搞什麼花樣?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九年前初認識 David Mckee ,是由《 Not Now, Bernard! 》這本書開始。
當時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個作者畫的圖實在不怎麼漂亮,尤其是人物的表情與眼神,總覺得和童書的調性差距很大,而且結局也有點驚人的戰慄。然而他卻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家。這點引起了我對他的興趣,趕緊找出他的其他作品來讀一讀,這一讀讓我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
David Mckee 是個創作量十分豐富的作家,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文圖一手包辦。他在藝術學院唸書時,很喜歡說故事給同學聽,於是當接觸到圖畫書後,便很自然地往這個領域嘗試。他的第一本書《 TWO CAN TOUCAN 》於 1964 年出版,之後,他豐沛的創作靈感,讓他出版了 40 本以上的圖畫書。
此外,由於 BBC 將 David Mckee 的作品呈現在電視節目,並對改成電影形式有興趣,於是 David Mckee 還成立了一家動畫製作公司,專門負責一系列的電視、電影作品的製作,其中包括 King Rollo 、 Melric the Magician 以及 Mr Benn 系列。這些作品後來也陸續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
當然提到 David Mckee ,大家最熟悉的還是 Elmer 這隻色彩繽紛的格子大象。這本書於 1989 年出版後,受到大小朋友一致的歡迎。之後 David Mckee 繼續創作 Elmer 系列作品,總計超過 10 本以上。 Elmer 系列書籍當中,常常點出一個重點,那就是「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為什麼我沒辦法跟別人一樣『好』」。
大象 Elmer 一出場就滿懷感傷,因為別隻大象都是灰色的,只有自己是彩色的。彩色很漂亮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和別人不同總是很奇怪,尤其這個不同是可以一眼看出的外表。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同,除了外表之外,還有個性上的不同,而他的個性其實為同伴帶來許多快樂,外表只是讓別人認出他的一種特徵而已。
叢林裡的其他動物也一樣,獅子講話很慢且不太會說話、袋鼠對自己有點缺乏自信 …… 。然而大家最後都認同了自己的不一樣,也與其他動物成了好朋友,一同過著開心的生活。 Elmer 系列的書籍有個特質,就是圖像的構圖盡可能單純,顏色鮮明,主題簡單開朗,很輕易掌握住讀者的焦點,以及凸顯角色的特性。
不過這隻色彩繽紛、傻呼呼、悠哉過日子的大象,其實和 David Mckee 的早期作品有極大的差距。
翻開 David Mckee 早期的作品,會發現故事結局總讓人有點意外。這並非驚喜的意外,而是會讓讀者錯愕地問自己「怎麼會這樣」?在《 Not Now, Bernard! 》裡,一直告訴爸媽外面有怪獸的小男孩,被爸媽以「現在沒空」拒絕傾聽,最後被怪獸吃掉。在《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中,才華洋溢的音樂女孩雖然以音樂征服了森林百獸,但最後卻被一隻重聽的獅子吞下肚。在《 Charlotte's Piggy Bank 》中,努力在豬公裡面存錢,希望豬公存滿的那一天,願望可以實現的小女孩 Charlotte ,在那一天來臨時,卻被豬公戲弄,眼睜睜看著豬公飛走,而豬公只告訴她「生活有時候是苦澀的」。對於熟悉甜美溫馨或者小孩萬歲的讀者來說,一時之間似乎有點無法想像或者接受這樣的結局。
另一方面,這樣的結局有時會讓讀者覺得故事彷彿突然結束,沒有說完。這種不完整的結局,其實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現實生活的確並非總是溫暖美好;現實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有答案。即使是個衣食無缺、備受父母長輩呵護的小孩,雖然生活當中有快樂、有驚喜、有溫暖,但也處處有挫折、有驚奇、有失望、有委屈。 David Mckee 只是忠實地呈現現實的一面,也道出許多孩童內心的委屈,以及無法理解的疑問。
David Mckee 的圖畫通常線條清楚。或許線條清楚,給讀者一種感覺,就是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生命力,雖然相聚在同一本故事裡,但是卻又各自發展自己的故事。另外,這也有可能是因為要強調疏離感。我常常發現 David Mckee 的書中似乎想表達大人與孩童之間的距離,無論在思想或行為上。
看看《 I Hate My Teddy Bear 》中,兩個小朋友有自己的吵架事件、彼此的媽媽有她們的聊天哭訴事件、兩隻泰迪熊有自己的世界、背景人物也有各自的故事。大家生活在同一本書,同一個世界上,卻各有各的煩惱與生活,彼此之間形體接近,但思想卻很遙遠。
在《 Not Now, Bernard 》裡,爸爸媽媽跟 Bernard 說話時,眼睛從來不張開,也不看 Bernard 。恐怕最後連吃掉 Bernard 的怪獸都替 Bernard 感到無奈。 David Mckee 在這本書中道出了小孩需要父母陪伴,甚至只是傾聽的小小要求,卻因父母忙於各自的事情,一再用「等一下」來敷衍,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會因為父母的忙碌而暫停下來等一等的,於是等到最後,再也沒有機會等了。這是誰的遺憾?相信最終父母的遺憾也不比孩子少。
而在整體圖像結構上, David Mckee 也喜歡嘗試極端簡單與極度複雜。《 Two Monsters 》、《 Not Now, Bernard 》都屬於結構簡單的。《 Elmer 》系列則是凸顯主角的色彩與尺寸,讓讀者聚焦,也是一種簡單。然而《 Charlotte's Piggy Bank 》、《 I Hate My Teddy Bear 》、《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則屬於圖像複雜的書。這些書的圖像裡頭有許多豐富的元素,除了主角之外,讀者會看到許多其他的角色、書籍左邊與右邊的對比、前景與後景的不同,常常要費力搜尋,才能在一大堆元素當中找到主角的身影。
許多小細節都是反覆欣賞才漸漸發現,找到其中的樂趣;而另一方面,除了主角的故事之外,藏在圖畫裡面的,是許多同時進行的故事線,這些故事可能沒什麼道理,卻也可能訴說各種人生,一切有賴讀者細細品味。
此外, David Mckee 的書中所呈現的立體感十分特殊。他會將三度空間轉換成平面,所以同一張圖有時需要轉個圈才能看清楚。這增加了圖像的閱讀樂趣,但有時也會不小心迷失在圖像裡面忘記了主角。不過,有誰規定看圖書說故事時,只能說主角的故事呢?
再看看 David Mckee 後期的作品,如《 Mary's Secret 》、《 Zebra's hiccups 》、《 Isabel's Noisy Tummy 》、《 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 》。色彩飽和度明顯比早期的作品飽滿,也增加黑色的使用。在視覺效果上沒那麼柔和,可是在主題上卻比較溫暖與甜美,幽默依然存在,只是少了點諷刺。
除了圖畫之外, David Mckee 所寫的故事,巧妙運用了重複的用字、押韻或聲音遊戲,所以即使書中文字不算少,但讀起來別有一番樂趣,例如《 Two Monsters 》、《 Isabel's Noisy Tummy 》。此外,他常常在文字當中加上認知的概念,例如《 Who's a Clever Baby Then? 》當中有各種動物名字,而這些動物都可以在圖畫中尋找。
許多人認為圖畫書應該寫給小朋友看,而被譽為「現代寓言大師」的 David Mckee 則認為成人也可以看圖畫書,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老少咸宜。或許這是為什麼小朋友在 David Mckee 的故事與圖畫中發現樂趣,大人也一樣充滿驚奇,而 David Mckee 驚人的創作力與多變也讓人佩服,不禁令人期待他下回會變出什麼花樣。
書目:
1. Not Now, Bernard!
2.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3. Charlotte 's Piggy Bank
4. I Hate My Teddy Bear
5. Two Monsters
6. Mary's Secret
7. Zebra's hiccups
8. Isabel's Noisy Tummy
9. 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
10. Who's a Clever Baby Then?
九年前初認識 David Mckee ,是由《 Not Now, Bernard! 》這本書開始。
當時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個作者畫的圖實在不怎麼漂亮,尤其是人物的表情與眼神,總覺得和童書的調性差距很大,而且結局也有點驚人的戰慄。然而他卻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家。這點引起了我對他的興趣,趕緊找出他的其他作品來讀一讀,這一讀讓我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
David Mckee 是個創作量十分豐富的作家,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文圖一手包辦。他在藝術學院唸書時,很喜歡說故事給同學聽,於是當接觸到圖畫書後,便很自然地往這個領域嘗試。他的第一本書《 TWO CAN TOUCAN 》於 1964 年出版,之後,他豐沛的創作靈感,讓他出版了 40 本以上的圖畫書。
此外,由於 BBC 將 David Mckee 的作品呈現在電視節目,並對改成電影形式有興趣,於是 David Mckee 還成立了一家動畫製作公司,專門負責一系列的電視、電影作品的製作,其中包括 King Rollo 、 Melric the Magician 以及 Mr Benn 系列。這些作品後來也陸續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
當然提到 David Mckee ,大家最熟悉的還是 Elmer 這隻色彩繽紛的格子大象。這本書於 1989 年出版後,受到大小朋友一致的歡迎。之後 David Mckee 繼續創作 Elmer 系列作品,總計超過 10 本以上。 Elmer 系列書籍當中,常常點出一個重點,那就是「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為什麼我沒辦法跟別人一樣『好』」。
大象 Elmer 一出場就滿懷感傷,因為別隻大象都是灰色的,只有自己是彩色的。彩色很漂亮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和別人不同總是很奇怪,尤其這個不同是可以一眼看出的外表。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同,除了外表之外,還有個性上的不同,而他的個性其實為同伴帶來許多快樂,外表只是讓別人認出他的一種特徵而已。
叢林裡的其他動物也一樣,獅子講話很慢且不太會說話、袋鼠對自己有點缺乏自信 …… 。然而大家最後都認同了自己的不一樣,也與其他動物成了好朋友,一同過著開心的生活。 Elmer 系列的書籍有個特質,就是圖像的構圖盡可能單純,顏色鮮明,主題簡單開朗,很輕易掌握住讀者的焦點,以及凸顯角色的特性。
不過這隻色彩繽紛、傻呼呼、悠哉過日子的大象,其實和 David Mckee 的早期作品有極大的差距。
翻開 David Mckee 早期的作品,會發現故事結局總讓人有點意外。這並非驚喜的意外,而是會讓讀者錯愕地問自己「怎麼會這樣」?在《 Not Now, Bernard! 》裡,一直告訴爸媽外面有怪獸的小男孩,被爸媽以「現在沒空」拒絕傾聽,最後被怪獸吃掉。在《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中,才華洋溢的音樂女孩雖然以音樂征服了森林百獸,但最後卻被一隻重聽的獅子吞下肚。在《 Charlotte's Piggy Bank 》中,努力在豬公裡面存錢,希望豬公存滿的那一天,願望可以實現的小女孩 Charlotte ,在那一天來臨時,卻被豬公戲弄,眼睜睜看著豬公飛走,而豬公只告訴她「生活有時候是苦澀的」。對於熟悉甜美溫馨或者小孩萬歲的讀者來說,一時之間似乎有點無法想像或者接受這樣的結局。
另一方面,這樣的結局有時會讓讀者覺得故事彷彿突然結束,沒有說完。這種不完整的結局,其實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現實生活的確並非總是溫暖美好;現實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有答案。即使是個衣食無缺、備受父母長輩呵護的小孩,雖然生活當中有快樂、有驚喜、有溫暖,但也處處有挫折、有驚奇、有失望、有委屈。 David Mckee 只是忠實地呈現現實的一面,也道出許多孩童內心的委屈,以及無法理解的疑問。
David Mckee 的圖畫通常線條清楚。或許線條清楚,給讀者一種感覺,就是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生命力,雖然相聚在同一本故事裡,但是卻又各自發展自己的故事。另外,這也有可能是因為要強調疏離感。我常常發現 David Mckee 的書中似乎想表達大人與孩童之間的距離,無論在思想或行為上。
看看《 I Hate My Teddy Bear 》中,兩個小朋友有自己的吵架事件、彼此的媽媽有她們的聊天哭訴事件、兩隻泰迪熊有自己的世界、背景人物也有各自的故事。大家生活在同一本書,同一個世界上,卻各有各的煩惱與生活,彼此之間形體接近,但思想卻很遙遠。
在《 Not Now, Bernard 》裡,爸爸媽媽跟 Bernard 說話時,眼睛從來不張開,也不看 Bernard 。恐怕最後連吃掉 Bernard 的怪獸都替 Bernard 感到無奈。 David Mckee 在這本書中道出了小孩需要父母陪伴,甚至只是傾聽的小小要求,卻因父母忙於各自的事情,一再用「等一下」來敷衍,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會因為父母的忙碌而暫停下來等一等的,於是等到最後,再也沒有機會等了。這是誰的遺憾?相信最終父母的遺憾也不比孩子少。
而在整體圖像結構上, David Mckee 也喜歡嘗試極端簡單與極度複雜。《 Two Monsters 》、《 Not Now, Bernard 》都屬於結構簡單的。《 Elmer 》系列則是凸顯主角的色彩與尺寸,讓讀者聚焦,也是一種簡單。然而《 Charlotte's Piggy Bank 》、《 I Hate My Teddy Bear 》、《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則屬於圖像複雜的書。這些書的圖像裡頭有許多豐富的元素,除了主角之外,讀者會看到許多其他的角色、書籍左邊與右邊的對比、前景與後景的不同,常常要費力搜尋,才能在一大堆元素當中找到主角的身影。
許多小細節都是反覆欣賞才漸漸發現,找到其中的樂趣;而另一方面,除了主角的故事之外,藏在圖畫裡面的,是許多同時進行的故事線,這些故事可能沒什麼道理,卻也可能訴說各種人生,一切有賴讀者細細品味。
此外, David Mckee 的書中所呈現的立體感十分特殊。他會將三度空間轉換成平面,所以同一張圖有時需要轉個圈才能看清楚。這增加了圖像的閱讀樂趣,但有時也會不小心迷失在圖像裡面忘記了主角。不過,有誰規定看圖書說故事時,只能說主角的故事呢?
再看看 David Mckee 後期的作品,如《 Mary's Secret 》、《 Zebra's hiccups 》、《 Isabel's Noisy Tummy 》、《 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 》。色彩飽和度明顯比早期的作品飽滿,也增加黑色的使用。在視覺效果上沒那麼柔和,可是在主題上卻比較溫暖與甜美,幽默依然存在,只是少了點諷刺。
除了圖畫之外, David Mckee 所寫的故事,巧妙運用了重複的用字、押韻或聲音遊戲,所以即使書中文字不算少,但讀起來別有一番樂趣,例如《 Two Monsters 》、《 Isabel's Noisy Tummy 》。此外,他常常在文字當中加上認知的概念,例如《 Who's a Clever Baby Then? 》當中有各種動物名字,而這些動物都可以在圖畫中尋找。
許多人認為圖畫書應該寫給小朋友看,而被譽為「現代寓言大師」的 David Mckee 則認為成人也可以看圖畫書,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老少咸宜。或許這是為什麼小朋友在 David Mckee 的故事與圖畫中發現樂趣,大人也一樣充滿驚奇,而 David Mckee 驚人的創作力與多變也讓人佩服,不禁令人期待他下回會變出什麼花樣。
書目:
1. Not Now, Bernard!
2. 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
3. Charlotte 's Piggy Bank
4. I Hate My Teddy Bear
5. Two Monsters
6. Mary's Secret
7. Zebra's hiccups
8. Isabel's Noisy Tummy
9. Prince Peter and the Teddy Bear
10. Who's a Clever Baby Then?
芭芭拉‧庫尼
靜謐的浪漫—花婆婆 文/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您曾想過,一生中必須做哪三件事嗎?
美國繪本創作家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
在《花婆婆》一書中說:
第一件事,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第二件事,住在海邊,
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她做到了。
芭芭拉‧庫尼創作背景
出生於1917年紐約的布魯克林的庫尼,幼年時期常和家人在長島和緬因州往返,度過一段相當愉快的童年時光,在她許多知名的作品裡,常見海島、漁村,嗅到海風,甚至聽到大海的氣息。
她出身於藝術家庭,曾祖父是一位藝術家,母親擅長油畫和水彩畫,自幼顏料、畫筆和紙是她垂手可得的「玩具」,母親經常放任她一個人畫畫,從不介意小庫尼弄亂她的畫筆及畫布。她曾說過,她會成為畫家是受母親的影響最大,一生中,除了二次大戰曾加入美國陸軍婦女軍團(WAC)的那段期間之外,畫筆從不離手。
主修藝術史的庫尼,在就讀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時,修遍了學校所有的藝術課程,包括景觀設計、建築等,這樣的學習背景同樣影響了她的繪畫表現,庫尼的圖畫可見大量精細描繪建築物和豐富的地理景觀。1938年畢業後,決心為童書畫插畫,即向出版社毛遂自薦,1940年出版了她第一部插畫作品,隔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King of Wreck Island》也出爐了。
她曾到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研修平版印刷、蝕刻等藝術技法,版畫效果強烈吸引著她,庫尼一生一共創作了110本圖畫書,超過35本應用版刻技法,1959年獲得凱迪克金牌獎的《Chanticleer and the Fox》就是其中一本。
早期庫尼大都與知名作家合作,例如《讓湍河流走》/青林;《愛蜜莉》/台英;《艾瑪畫畫》/三之三等,直到1980年《駕牛篷車的人》/巨河,再次獲得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的凱迪克金獎之後,庫尼開始自寫自畫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圖畫書。
芭芭拉‧庫尼自傳三部曲
《Island Boy》則透過一個小男孩述說庫尼對家鄉的依戀。住在緬因州的Tibbetts Island的小男孩,長大後乘船環遊世界各地,但最後還是回到最心愛的地方—緬因州的Tibbetts Island。
獲得美國圖畫書獎的《花婆婆》清楚勾勒出庫尼對生命、對人生積極的夢想。住在海邊,熱愛旅行的庫尼,以彩筆完成了人生最困難的第三件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她的繪本就像美麗的魯冰花種籽一樣,散播在世界各地讀者們的心田。
芭芭拉‧庫尼的創作風格
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完成了110本圖畫書,最後的一本作品《籃月》/三之三出版於她過世前六個月,故事是由Mary Lyn Ray所創作的。庫尼的圖畫風格一致,一如《籃月》的插畫,畫風寫實,給人一種安詳靜謐的美感。此外,庫尼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創作者,對於圖畫的各種細節相當講究,費盡心力依歷史考據繪圖,例如《Chanticleer and the Fox》詮釋十四世紀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在坎特伯里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的「公雞和狐狸」的故事,她畫裡的一草一木都是考據十四世紀英國當時的環境所畫的。又如《愛瑪畫畫》,因為作者凱瑟曼寫一位法國老畫家的真實故事,當時已經60多歲的庫尼,還親訪法國史坦的家人並臨摹老畫家的作品。
她自己也曾經疑惑,會有多少孩子留意和關心畫中的小細節呢?她表示,她畫圖不喜歡模糊、不確定的線條;她喜歡畫中充滿許多的東西,即使小讀者不會注意這麼多細節,可是也有可能哪一天有人發現到畫中某些吸引他的東西啊!而且,庫尼的圖畫裡這些有憑有據的服裝、器物、建築或自然景觀,隨著時間的過去,越能彰顯時代意義。
貓頭鷹圖書館館藏
得獎紀錄:
◎《Chanticleer and the Fox》 1959年獲得凱迪克金牌獎
中譯作品
◎ 《花婆婆》 (三之三)
◎ 《艾瑪畫畫》 (三之三)
◎ 《籃月》 (三之三)
◎ 《愛蜜莉》 (台英)
◎ 《讓湍河流走》 (青林)
◎ 《駕牛篷車的人》(巨河 )
您曾想過,一生中必須做哪三件事嗎?
美國繪本創作家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
在《花婆婆》一書中說:
第一件事,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第二件事,住在海邊,
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她做到了。
芭芭拉‧庫尼創作背景
出生於1917年紐約的布魯克林的庫尼,幼年時期常和家人在長島和緬因州往返,度過一段相當愉快的童年時光,在她許多知名的作品裡,常見海島、漁村,嗅到海風,甚至聽到大海的氣息。
她出身於藝術家庭,曾祖父是一位藝術家,母親擅長油畫和水彩畫,自幼顏料、畫筆和紙是她垂手可得的「玩具」,母親經常放任她一個人畫畫,從不介意小庫尼弄亂她的畫筆及畫布。她曾說過,她會成為畫家是受母親的影響最大,一生中,除了二次大戰曾加入美國陸軍婦女軍團(WAC)的那段期間之外,畫筆從不離手。
主修藝術史的庫尼,在就讀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時,修遍了學校所有的藝術課程,包括景觀設計、建築等,這樣的學習背景同樣影響了她的繪畫表現,庫尼的圖畫可見大量精細描繪建築物和豐富的地理景觀。1938年畢業後,決心為童書畫插畫,即向出版社毛遂自薦,1940年出版了她第一部插畫作品,隔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King of Wreck Island》也出爐了。
她曾到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研修平版印刷、蝕刻等藝術技法,版畫效果強烈吸引著她,庫尼一生一共創作了110本圖畫書,超過35本應用版刻技法,1959年獲得凱迪克金牌獎的《Chanticleer and the Fox》就是其中一本。
早期庫尼大都與知名作家合作,例如《讓湍河流走》/青林;《愛蜜莉》/台英;《艾瑪畫畫》/三之三等,直到1980年《駕牛篷車的人》/巨河,再次獲得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的凱迪克金獎之後,庫尼開始自寫自畫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圖畫書。
她曾說:所有作品中,《花婆婆》/三之三、《Island Boy》、《Hattie and the Wild Waves》最接近她的心靈,這三本堪稱自傳式作品。《Hattie and the Wild Waves》是以母親的真實生活為背景的故事書。生長於20年代初期的Hattie,住在海邊,最喜歡看著大海,不喜歡做縫紉,也不喜歡彈琴,但是熱愛畫畫,渴望成為一位藝術家。
《Island Boy》則透過一個小男孩述說庫尼對家鄉的依戀。住在緬因州的Tibbetts Island的小男孩,長大後乘船環遊世界各地,但最後還是回到最心愛的地方—緬因州的Tibbetts Island。
獲得美國圖畫書獎的《花婆婆》清楚勾勒出庫尼對生命、對人生積極的夢想。住在海邊,熱愛旅行的庫尼,以彩筆完成了人生最困難的第三件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她的繪本就像美麗的魯冰花種籽一樣,散播在世界各地讀者們的心田。
芭芭拉‧庫尼的創作風格
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完成了110本圖畫書,最後的一本作品《籃月》/三之三出版於她過世前六個月,故事是由Mary Lyn Ray所創作的。庫尼的圖畫風格一致,一如《籃月》的插畫,畫風寫實,給人一種安詳靜謐的美感。此外,庫尼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創作者,對於圖畫的各種細節相當講究,費盡心力依歷史考據繪圖,例如《Chanticleer and the Fox》詮釋十四世紀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在坎特伯里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的「公雞和狐狸」的故事,她畫裡的一草一木都是考據十四世紀英國當時的環境所畫的。又如《愛瑪畫畫》,因為作者凱瑟曼寫一位法國老畫家的真實故事,當時已經60多歲的庫尼,還親訪法國史坦的家人並臨摹老畫家的作品。
她自己也曾經疑惑,會有多少孩子留意和關心畫中的小細節呢?她表示,她畫圖不喜歡模糊、不確定的線條;她喜歡畫中充滿許多的東西,即使小讀者不會注意這麼多細節,可是也有可能哪一天有人發現到畫中某些吸引他的東西啊!而且,庫尼的圖畫裡這些有憑有據的服裝、器物、建築或自然景觀,隨著時間的過去,越能彰顯時代意義。
貓頭鷹圖書館館藏
得獎紀錄:
◎《Chanticleer and the Fox》 1959年獲得凱迪克金牌獎
中譯作品
◎ 《花婆婆》 (三之三)
◎ 《艾瑪畫畫》 (三之三)
◎ 《籃月》 (三之三)
◎ 《愛蜜莉》 (台英)
◎ 《讓湍河流走》 (青林)
◎ 《駕牛篷車的人》(巨河 )
佩特 ‧哈金森
品味Pat Hutchins 文/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貓頭鷹圖書館在英文書目分類上非常特別,一般圖書館都是以作者的姓氏分類,而貓頭鷹則採用畫者的姓氏分類,這項創舉讓讀者能從讀圖中,一眼認出畫者的作品風格,相對的也較容易跨越語文的障礙。
在貓頭鷹英文繪本書櫃H櫃裡,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那就是Pat Hutchins,她是20世紀最重要的繪本作家之一。Hutchins是一位相當用心的創作者,搜尋貓頭鷹的英文繪本H櫃,你會發現她的作品基本上有三大類風格迥異的畫風。
第一類作品大多以可愛的小動物為主角,在英國鄉村長大的Hutchins,非常喜歡與大自然為伍,筆下林間田野的小動物們各個圓潤鮮明,故事逗趣幽默。這個系列作品經常透過重覆語句,讓孩子跟著小動物們一起嬉戲玩耍,並不著痕跡的學習英文語法及一些抽象的認知概念。
例如,1968年她的第一本圖畫書【Rosie’s walk 】(母雞蘿絲去散步/上誼)就以短短32個英文字,天衣無縫的圖文搭配,讓孩子隨著那隻天真的母雞一路散步。【What game shall we play?】也是一樣,透過遊戲,運用重覆語句讓孩子體驗空間的變化。
當她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以後,創作多著重在捕捉3~6歲幼兒的情緒和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這個系列作品以真實世界的小孩為藍本,如【Titch】(小帝奇/台英)系列,還有【Happy birthday,Sam.】、【Don’t forget the bacon】、【My best friend】……等等,她的故事從來不說教,總是貼近小孩的角度認真面對他們的問題。Hutchins曾說自己的創作泉源,來自於觀察孩子的心得,她希望能夠「寫小孩所說的及所做的事」,從Hutchins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她是一個非常體貼小孩的大人,所以才能夠這麼精準的掌握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渴望成長的心理狀態。
1985年Hutchins開始創作怪獸系列,如《最厲害的妖怪》【The very worst monster】、【Three-star Billy】(比利得到三顆星/台英)、《小寶貝呢?》……等,故事主角全是青面獠牙的怪獸,濃彩的畫面迥然不同以往大量留白、色彩明快的風格。她的創作靈感源自於小姪女的一句話:「我好想把小弟弟送人」,於是Hutchins創造了一個想像的怪獸世界,完全顛覆現實的規範及大人對乖孩子的定義。
比利盡情在怪獸世界裡撒野,卻得到大人們誠心的讚美,這對小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野性的呼喚」,喚起孩子最原始純真的自然野性,但是卻會讓現實世界裡的大人頻頻冒冷汗,害怕孩子如果也進入怪獸世界出不來,那麼天下豈不是大亂了嗎?
其實,大人的憂慮是多餘的,孩子分得清現實與想像的分野,因為他們知道,當他真的像小怪獸比利那樣擺脫管教,大人馬上會給他「制裁」的。倘若真的有小孩一時迷走於想像世界,我相信大人也會立刻讓他「清醒」。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人們還是不得不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對孩子而言,閱讀怪獸比利系列是一種痛快的心情紓解!讓漸感到文明束縛的小孩,在怪獸世界裡得到慰藉和滿足。而在怪獸世界中備受挑戰的成人們,正好也給自己一個反省的機會——大人是如何看待違反常規的小孩?大人該不該遏止孩子嘗新體驗的勇氣?大人的容忍尺度能不能放寬一些些呢?
中譯作品
《母雞蘿絲去散步》/上誼 《門鈴又響了》/遠流
《小帝奇》/台英 《小寶貝呢?》/阿布拉
《比利得到三顆星》/台英 《最厲害的妖怪》/遠流
以鼠寓意的李歐‧李奧尼
長大後要成為一位藝術家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李歐‧李奧尼笑稱,小時候印象中第一次回答「我的志願」,他希望成為一個叮噹響的「電車鈴」,等他心智再成熟一些,「我要成為藝術家」在童年時期便已成形,終其一生不改其志。
1910年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李歐‧李奧尼,在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下長大。荷蘭最著名的兩座美術館就離家幾步路遠,假日他經常帶著紙筆,與希臘雕塑、林布蘭特和維拉斯奎茲等古典藝術家為伍。
小李奧尼跟建築師舅舅很親近,舅舅熱愛當代藝術,小李奧尼不僅愛上了建築設計,對當代藝術新秀,如蒙德里安、克利、康丁斯基、夏卡爾等人的作品也能如數家珍。只要小李奧尼跟在身為女高音音樂家的母親身邊,莫札特和舒伯特的音樂便鎮日縈迴在耳邊。古典的、新潮的,各種多元藝術型態滋養李歐‧李奧尼的童年,他等於是「浸」在藝術海洋裡長大的。
以成為「藝術家」為志向的他,卻頂著經濟學博士的頭銜,世界動亂的局勢,讓他的人生重新回到藝術創作的道路。李奧尼的父親是一位猶太商人,因父親工作的關係,李奧尼13歲離開荷蘭,在美國短暫住了三年,又遷居義大利,他在義大利完成學業並成家立業。1939年,歐洲反猶太浪潮高漲,為了躲避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的威脅,舉家搬到美國。因緣際會進入了廣告公司,他的藝術才華在平面設計界大放異彩,在他踏入童書界之前,已經是一位得獎無數、赫赫有名的設計師。
《小藍和小黃》的誕生
49歲那年(1959年),一趟有趣的火車之旅,讓他踏進了童書界。有天,他和孫子、孫女一同坐火車回家,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安撫好動吵鬧的孫兒,只好從「生活」雜誌的廣告頁撕下黃色和藍色的紙片,開始編起故事,兩個孩子終於屁股黏在椅子上,完完全全被故事吸引,還要求他再說一遍。
回家以後,李奧尼便動手完成了《小藍和小黃》,一位出版社童書編輯的朋友讀過之後,鼓勵他出版成書,就這樣,李奧尼第一本書誕生了,而且是被喻為「現代圖畫書的起點」之經典作品。《小藍和小黃》以撕畫拼貼抽象的色塊,訴說人際關係的奧妙,發現自我、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存在 等頗富哲學命題也隱隱可現。李奧尼可謂第一位以拼貼手法創作的童書作家,他的創作風格對Ezra Jack Keats和Eric Carle影響甚大。
二十世紀的伊索─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世界
李歐‧李奧尼經常從生活的吉光片羽汲取故事靈感,就像《小藍和小黃》淵源於一場火車旅行;《田鼠阿佛》來自一隻在畫室巧遇到的小田鼠;在碼頭上等朋友的時候,看到了一群小魚團團群聚如同一條大魚,這樣的意象蘊釀幾年後,成為了《小黑魚》;而在講長長的電話過程中,隨手塗鴉的蜥蜴,演變成《鱷魚柯尼列斯》……等。
有人讚譽李歐‧李奧尼是20世紀的伊索。小老鼠、小魚、青蛙、鱷魚、小鳥等,總是在李奧尼的繪本世界,以「寓言」的方式訴說深刻的哲理及他對世界的看法。因為有小動物當嚮導,孩子也能毫無阻礙進入故事的想像;而對成人讀者而言,李奧尼動物寓言裡,總是探詢「我是誰」、「自我價值」、「個人與群體」等哲學命題,簡單卻充滿禪意,常令人有「當頭棒喝」之感。
寓言,是一種很特別的敘事體裁,有一種類似民間口傳故事,經歲月淘洗精煉的純粹,李奧尼的故事和繪畫語言也是如此,總是散發著詩的光彩,你可以感受到簡約與單純的美。
李奧尼說,他不專為孩子而創作,反而是為了他自己及為成人內在的小孩而書寫。他的故事靈感除了從細小的日常生活片段觀察得來之外,他也常常探問住在他心底深處那個小孩。他說,好的童書創作者,要能捕捉到童年記憶的畫面、氛圍和語氣,這樣的作品便能打動小孩及尚未喪失赤子之心的成人。
李奧尼的經典代表作
1999年去世的李歐‧李奧尼,畢生創作了40本童書,評價最高的五部經典作品應是1959年的《小藍與小黃》、1960年的《一吋蟲》、1963年的《小黑魚》、1967年的《田鼠阿佛》及1969年的《阿力與發條老鼠》。五部經典皆完成於創作高峰第一個十年,涉及的主題多與「發現自己」相關。
可愛的《小藍與小黃》,因彼此融合變成了「綠」,反而讓爸爸媽媽認不出來,直到傷心地哭成藍眼淚和黃眼淚,又聚成了小藍和小黃,他們才發現了秘密,原來「擁抱」在一起會產生奇妙的變化,但也可能「失去」了本性
《小黑魚》那隻因一場大災難而落單的小黑魚,經歷自我探尋的旅程後,他學會了「想」,用力「思考」自身的處境及如何運用智慧對抗弱肉強食的命運。《一吋蟲》也同樣表現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就在於懂不懂「動腦筋」。
李歐‧李奧尼曾說,《小黑魚》最能代表真實的他,他認為,一位藝術家和一本好的圖畫書,應該像小黑魚一樣,有能力變成群體中的「眼睛」,幫助人看見,看見美的力量和生命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從《田鼠阿佛》看出李奧尼對「藝術」的看重,任何一種藝術型式都有一個共通特質,那就是詩的意境。透過小詩人阿佛,我們看到「藝術」的確無法填飽肚子,卻可以藉由詩的想像,給予春天的希望。他曾說,田鼠阿佛最像小時候的他,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冥想,而他的家人也能給予他「空白的時間」,讓他做白日夢,沉浸在幻想世界。
《阿力與發條老鼠》同樣談及『選擇』這個命題,選擇自主做自己,或是被操控的生活。李奧尼在《自己的顏色》、《鱷魚柯尼列斯》、《Tillie And The Wall》等書,強調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只要努力超脫自我設限的藩籬,就有可能打開另一扇窗,遇見另一個世界。
不僅如此,他也在《魚就是魚》、《一個奇特的蛋》等書,讓我們看到難以跨越的鴻溝的存在,因為界線,才能真正認識我與對方的異同之處,我們的眼光因為有「他者」的存在,而得以有全面觀照的高度,我們才有機會去體驗「分享」和「相遇」的美好!
一本好書,能刺激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回頭閱讀,仍然能從中獲取新意。有人比喻,好書應該像射箭一樣,它要能拋出更深遠的意念,指引人去摸索、去發現,屬於自己的內在意義。李歐‧李奧尼的圖畫書創作,深具這樣的力量。
【圖書館李歐‧李奧尼的藏書】:
-------------------------------------------------------------------------
出版年 書名
1959 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小藍和小黃)
1960 Inch by Inch(一吋蟲/大穎) /凱迪克銀獎
1961 On My Beach There Are Many Pebbles
1963 Swimmy(小黑魚/上誼) /凱迪克銀獎
1964 Tico and the Golden Wings
1967 Frederick(田鼠阿佛/上誼) /凱迪克銀獎
1968 The Biggest House In The World
1969 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
(阿力和發條老鼠/上誼) /凱迪克銀獎
1970 Fish Is Fish (魚就是魚/上誼)
1973 (綠尾巴老鼠/道聲)※預購中
1977 A Flea Story
1983 Cornelius(鱷魚柯尼列斯/上誼)
1985 It's Mine!(這是我的/上誼)
1988 Six Crows
1989 Tillie And The Wall
1991 Mathew's Dream(老鼠阿修的夢/上誼)
1992 A Busy Year
1994 An Extraordinary Egg
(一個奇特的蛋/台英)
1997 Frederick's Fables (16個故事集 )
1997 A Color Of His Own (自己的顏色/遠流)
----------------------------------------------------------------
文:曾美慧
外冷內熱的David McKee
外冷內熱的David McKee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曾美慧
David McKee(1935年~),大衛麥基,英國家喻戶曉的繪本創作家。他是個從小愛聽媽媽和老師說故事的小孩,長大後,自然喜歡說故事給朋友聽。1964年,他的第一本作品《Two Can Toucan》,就是在藝術學院就讀時,掰給朋友聽的一個有趣的巨嘴鳥故事,從他的第一本書中,就能略窺McKee渾然天成的喜感。
接受正統藝術學院教育的David McKee,繪畫風格卻完全不走學院派畫風,反而頗受當時著名雜誌 New Yorker封面插畫家Saul Steinberg和Andre Francois的影響。出生於羅馬尼亞的Saul Steinberg,是以線條畫著名的漫畫家和插畫家。
而Andre Francois則是匈牙利知名的卡通原畫師,也是平面設計師,兩人作品同樣以幽默風趣取勝。
David McKee早期的《 六個男人》便是以線條畫,諷喻人類對權力慾望的貪婪。
McKee的故事人物造型雖不可愛討喜,但卻充滿卡通畫的隨性與生命力。閱讀David McKee的圖畫書,大抵上可以區分成極簡和極繁兩大類型。《冬冬等一下》、《瑪莉的秘密》、《 征服者》都屬於畫面結構簡單的繪本,基本上色彩繽紛的大象艾瑪系列,也是一種聚焦式的圖畫, 主角尺寸與色彩在版面上最凸顯。
他的故事結局常令人意外,卻又逼近真實世界,讓大人和小孩不斷咀嚼故事箇中滋味。成人讀他的故事,常有「當頭棒喝」之感,那個刻薄、汲汲營營的成人嘴臉,不就是自己嗎?小孩從他的故事汲取幽默,笑看無奈的現實世界;在委屈、挫折中得到慰藉,原來有個大人懂我們小孩的無力感呢!
David Mckee算是一位多產的圖畫書作家,還是一個不太安份的創作者,他不僅是圖畫書作家、漫畫家、插畫家,還是一位兒童電視卡通製作人。
他創作的King Rollo 和Mr Benn卡通動畫,一推出就造成轟動。尤其是King Rollo,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兒童喜愛的卡通人物。這些動畫後來也陸續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貓頭鷹圖書館也有兩本King Rollo的書,找來看看吧!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曾美慧
David McKee(1935年~),大衛麥基,英國家喻戶曉的繪本創作家。他是個從小愛聽媽媽和老師說故事的小孩,長大後,自然喜歡說故事給朋友聽。1964年,他的第一本作品《Two Can Toucan》,就是在藝術學院就讀時,掰給朋友聽的一個有趣的巨嘴鳥故事,從他的第一本書中,就能略窺McKee渾然天成的喜感。
接受正統藝術學院教育的David McKee,繪畫風格卻完全不走學院派畫風,反而頗受當時著名雜誌 New Yorker封面插畫家Saul Steinberg和Andre Francois的影響。出生於羅馬尼亞的Saul Steinberg,是以線條畫著名的漫畫家和插畫家。
而Andre Francois則是匈牙利知名的卡通原畫師,也是平面設計師,兩人作品同樣以幽默風趣取勝。
David McKee早期的《 六個男人》便是以線條畫,諷喻人類對權力慾望的貪婪。
McKee的故事人物造型雖不可愛討喜,但卻充滿卡通畫的隨性與生命力。閱讀David McKee的圖畫書,大抵上可以區分成極簡和極繁兩大類型。《冬冬等一下》、《瑪莉的秘密》、《 征服者》都屬於畫面結構簡單的繪本,基本上色彩繽紛的大象艾瑪系列,也是一種聚焦式的圖畫, 主角尺寸與色彩在版面上最凸顯。
另一類繁複的圖畫,如《夏綠蒂的撲滿》、《誰是古太太?》,算是David McKee最獨特的繪畫風格:故事的主角隱身在複雜多視點的圖畫裡,讀者往往無法一眼辨認。呈現一種剖視圖的趣味,比如畫出街道、房屋裡外前後的展開圖,把立體空間整個壓平給讀者欣賞,同一張圖還可以360度旋轉看不同風景。大人跟小孩說完故事之後,還可以一起尋寶,尋找藏在圖畫裡豐富的小細節及文字敘述以外的人物所發生的故事。
David McKee雖然喜歡畫令人眼花撩亂的圖畫,但是他的故事語言卻相當簡潔,經常運用重複語句、押韻或聲音遊戲等,創造了很多非常適合用耳朵聽的故事(閱讀原文才能體會)。
McKee認為,繪本不應該被貼上「兒童專屬」的標籤,他希望能同時為小孩與大人創作,McKee成功創作了許多老少咸宜的故事,多少是因為McKee從來不把故事說滿、說完的特質,成就了風格獨具的寓言式繪本。
他的故事結局常令人意外,卻又逼近真實世界,讓大人和小孩不斷咀嚼故事箇中滋味。成人讀他的故事,常有「當頭棒喝」之感,那個刻薄、汲汲營營的成人嘴臉,不就是自己嗎?小孩從他的故事汲取幽默,笑看無奈的現實世界;在委屈、挫折中得到慰藉,原來有個大人懂我們小孩的無力感呢!
他創作的King Rollo 和Mr Benn卡通動畫,一推出就造成轟動。尤其是King Rollo,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兒童喜愛的卡通人物。這些動畫後來也陸續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貓頭鷹圖書館也有兩本King Rollo的書,找來看看吧!
從孩子的角度看大人世界-約翰˙伯寧罕
從孩子的角度看大人世界-約翰˙伯寧罕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詹雅婷
想要知道小孩對大人的想法是什麼?找出約翰˙伯寧罕的繪本來,細細品味一番,即可分曉。約翰˙伯寧罕所創作的繪本,總是站在兒童的角度觀看世界,不斷捍衛孩童應該有的想像空間,同時批判著大人的世界總是了無新意。
成長背景:
約翰˙伯寧罕於1937年出生在英國的雪瑞(Surrey)郡,小時候因為父親時常更換工作,使得他必須不斷搬家、轉學,唯一不變的是,從小對美術這一科的濃厚興趣,十二歲時進入英國著名的夏山學校,養成他不喜歡受教條拘束的個性,又因為學校強調選擇教育,在不須注重課程的情形之下,約翰˙伯寧罕得以專注在繪畫上面,涵養他的藝術特質。
從倫敦中央藝術學院畢業後,四處流浪,以打零工維生,一度前往以色列的電影公司,製作模型和木偶;直到1960年才回到英國,幫交通局畫海報、幫雜誌社畫漫畫、設計聖誕卡;並且發現自己最想做的事-是畫一本繪本;於是,他在1963年創作了第一本繪本《寶兒-穿背心的野鴨》,約翰˙伯寧罕初試啼聲旋即獲得英國最高繪本獎項-凱特格林威大獎(The Kate Greenaway Medal),此後便專心從事繪本創作的工作。
創作背景:
1960年代的英國是繪本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為當時的印刷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純熟,人們已經可以使用各種媒材,並且以較合理便宜的價格印製成書本。於是,許多藝術創作家便紛紛投入兒童圖畫書的創作,一時間產出許多優秀的創作者和經典的作品。
此一時期投身於繪本創作的英國藝術家,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雷蒙.布雷格、昆丁˙布雷克以及約翰˙伯寧罕等,這個時代有許多經典的繪本皆流傳各地廣為翻譯,其中尤以約翰為低年齡的幼兒創作了為數驚人且質量並重的兒童繪本,至今仍受大眾歡迎,更獲得無數獎項的肯定,被譯為各種不同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創作歷程: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的故事是敘述一隻沒有長毛的野鴨,在與眾不同的成長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找回自我、重新建構對自己的認同。構圖輪廓不鮮明、充滿線條和明亮色塊的隨性創作風格,彷彿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大自然的芬芳,來自風中、來自河畔、來自青草,那樣地舒服且生動。特殊的線條畫繪圖風格,對約翰˙伯寧罕而言,不是凌亂或是草率,而是他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充滿活力的線條,因為單調的輪廓是很沒意思的。
約翰˙伯寧罕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已經釘在五歲的心理年齡。」他了解孩童,猶如他自己始終停留在五歲一樣,那樣具有想像力和純真的個性,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和甘伯伯去遊河》繪本中的甘伯伯划船遊河,一路上調皮的動物們都想跟著來,明明知道這些搗蛋鬼不可能乖乖聽話不亂動,好心的甘伯伯還是讓牠們上船,果不其然,船真的翻了,但是大家仍開心地排好隊,走路回家,充滿愛與包容的甘伯伯,像是可以洞悉孩子本性的約翰˙伯寧罕的翻版一樣,沒有人清楚他的來歷,他卻知道所有孩子心裡想的秘密。
延續自《和甘伯伯去遊河》的繪本模式-分成左右兩頁,一頁是單色、一頁是彩色的左右對比呈現方式,《莎莉,離水遠一點》書中,左右頁面兩邊形成「大人現實世界」和「小孩幻想世界」極端的差異,一邊是現實世界中爸媽不陪她玩的無聊景緻,另一邊則是她幻想和她的小狗一起到海上航行冒險的種種奇幻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亦成為約翰˙伯寧罕作品型態的分水嶺,他開啟了文圖不對稱的繪本模式,左頁的文字和右頁的圖畫完全沒關係,利用明顯對比的方式,引起讀者興趣,讓共讀繪本的小孩和大人,同時遊走於現實與想像之間,大人或許也可以進一步去反省對待孩子的方式。
除了之外,約翰˙伯寧罕喜歡採用開放式的結尾,讓讀者可以發揮想像力,一同進入繪本,一起編寫更多故事劇情。這些都是他創作繪本的用心之處,因此他的作品中常會出現幾頁毫無文字的、色彩鮮明多變的、大片面積的風景畫面,傳達出更遼闊的意境,為我們讀者開創更多想像空間,也為故事本身增添更多可能發展的情節。如同《外公》一書中,當孩子面對外公不在生命當中的時候,那一種空虛感,隨著下一頁,孩子在昏黃色的夕陽下推著娃娃車,在原野上奔跑,沒有任何文字,卻賦予一種既憂傷又堅韌的生命力;彷彿在告訴我們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因為當一個生命結束之際,又會有另一個新生命誕生。
歷經三十多年的創作,可以發現約翰˙伯寧罕對兒童人權的關懷,總是以較嚴肅且理性的方式、去批判大人自以為是的傲慢,《遲到大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對小孩苛刻至極的老師,因為不信任小男孩所說的遲到理由,最後自食惡果,被大猩猩給抓走。看到這一幕的情節,想必孩子們一定是捧腹大笑,心裡想著:「你活該!誰叫你不相信我。」
喂,下車》裡面更直截了當地指控”大人們”污染地球的種種罪狀,一隻老虎脫口而出:「請讓我和你們一起做火車吧!他們正在砍伐我住的森林,很快的,我們就要從球上消失了!」作者藉由故事中動物們的指控,強烈指責著大人們過度濫用地球資源,害得動物們居無定所;於是,對大人們失望至極的約翰˙伯寧罕更將拯救世界的任務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在《跟我一起看地球》中的孩子們,透過上帝的旨意,一步步引導無知的大人們,將已經殘破不堪的地球恢復成最美麗的樣貌。
約翰˙伯寧罕的作品充滿對孩童和世界的人文關懷,時而溫馨時而批判,有著不同時期的轉換,但我們相信,他以一個五歲的心洞察這個成人世界,畫出孩子眼中的大人,促使成人的自我反省,並且重新重視孩童的真正想法。
約翰˙伯寧罕著作書目參考
--------------------------------------------------------------------------------
書名 出版社
-------------------------------------------------------------------------------
台灣東方出版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
--------------------------------------------------------------------------------
台英出版
《和甘伯伯去遊河》
---------------------------------------------------------------------------------
遠流出版
---------------------------------------------------------------------------------
台英出版
----------------------------------------------------------------------------------
上誼出版
---------------------------------------------------------------------------------
遠流出版
----------------------------------------------------------------------------------
遠流出版
----------------------------------------------------------------------------------
文/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 編輯組 詹雅婷
想要知道小孩對大人的想法是什麼?找出約翰˙伯寧罕的繪本來,細細品味一番,即可分曉。約翰˙伯寧罕所創作的繪本,總是站在兒童的角度觀看世界,不斷捍衛孩童應該有的想像空間,同時批判著大人的世界總是了無新意。
成長背景:
約翰˙伯寧罕於1937年出生在英國的雪瑞(Surrey)郡,小時候因為父親時常更換工作,使得他必須不斷搬家、轉學,唯一不變的是,從小對美術這一科的濃厚興趣,十二歲時進入英國著名的夏山學校,養成他不喜歡受教條拘束的個性,又因為學校強調選擇教育,在不須注重課程的情形之下,約翰˙伯寧罕得以專注在繪畫上面,涵養他的藝術特質。
從倫敦中央藝術學院畢業後,四處流浪,以打零工維生,一度前往以色列的電影公司,製作模型和木偶;直到1960年才回到英國,幫交通局畫海報、幫雜誌社畫漫畫、設計聖誕卡;並且發現自己最想做的事-是畫一本繪本;於是,他在1963年創作了第一本繪本《寶兒-穿背心的野鴨》,約翰˙伯寧罕初試啼聲旋即獲得英國最高繪本獎項-凱特格林威大獎(The Kate Greenaway Medal),此後便專心從事繪本創作的工作。
創作背景:
1960年代的英國是繪本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為當時的印刷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純熟,人們已經可以使用各種媒材,並且以較合理便宜的價格印製成書本。於是,許多藝術創作家便紛紛投入兒童圖畫書的創作,一時間產出許多優秀的創作者和經典的作品。
此一時期投身於繪本創作的英國藝術家,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雷蒙.布雷格、昆丁˙布雷克以及約翰˙伯寧罕等,這個時代有許多經典的繪本皆流傳各地廣為翻譯,其中尤以約翰為低年齡的幼兒創作了為數驚人且質量並重的兒童繪本,至今仍受大眾歡迎,更獲得無數獎項的肯定,被譯為各種不同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創作歷程: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的故事是敘述一隻沒有長毛的野鴨,在與眾不同的成長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找回自我、重新建構對自己的認同。構圖輪廓不鮮明、充滿線條和明亮色塊的隨性創作風格,彷彿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大自然的芬芳,來自風中、來自河畔、來自青草,那樣地舒服且生動。特殊的線條畫繪圖風格,對約翰˙伯寧罕而言,不是凌亂或是草率,而是他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充滿活力的線條,因為單調的輪廓是很沒意思的。
約翰˙伯寧罕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已經釘在五歲的心理年齡。」他了解孩童,猶如他自己始終停留在五歲一樣,那樣具有想像力和純真的個性,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和甘伯伯去遊河》繪本中的甘伯伯划船遊河,一路上調皮的動物們都想跟著來,明明知道這些搗蛋鬼不可能乖乖聽話不亂動,好心的甘伯伯還是讓牠們上船,果不其然,船真的翻了,但是大家仍開心地排好隊,走路回家,充滿愛與包容的甘伯伯,像是可以洞悉孩子本性的約翰˙伯寧罕的翻版一樣,沒有人清楚他的來歷,他卻知道所有孩子心裡想的秘密。
延續自《和甘伯伯去遊河》的繪本模式-分成左右兩頁,一頁是單色、一頁是彩色的左右對比呈現方式,《莎莉,離水遠一點》書中,左右頁面兩邊形成「大人現實世界」和「小孩幻想世界」極端的差異,一邊是現實世界中爸媽不陪她玩的無聊景緻,另一邊則是她幻想和她的小狗一起到海上航行冒險的種種奇幻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亦成為約翰˙伯寧罕作品型態的分水嶺,他開啟了文圖不對稱的繪本模式,左頁的文字和右頁的圖畫完全沒關係,利用明顯對比的方式,引起讀者興趣,讓共讀繪本的小孩和大人,同時遊走於現實與想像之間,大人或許也可以進一步去反省對待孩子的方式。
除了之外,約翰˙伯寧罕喜歡採用開放式的結尾,讓讀者可以發揮想像力,一同進入繪本,一起編寫更多故事劇情。這些都是他創作繪本的用心之處,因此他的作品中常會出現幾頁毫無文字的、色彩鮮明多變的、大片面積的風景畫面,傳達出更遼闊的意境,為我們讀者開創更多想像空間,也為故事本身增添更多可能發展的情節。如同《外公》一書中,當孩子面對外公不在生命當中的時候,那一種空虛感,隨著下一頁,孩子在昏黃色的夕陽下推著娃娃車,在原野上奔跑,沒有任何文字,卻賦予一種既憂傷又堅韌的生命力;彷彿在告訴我們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因為當一個生命結束之際,又會有另一個新生命誕生。
歷經三十多年的創作,可以發現約翰˙伯寧罕對兒童人權的關懷,總是以較嚴肅且理性的方式、去批判大人自以為是的傲慢,《遲到大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對小孩苛刻至極的老師,因為不信任小男孩所說的遲到理由,最後自食惡果,被大猩猩給抓走。看到這一幕的情節,想必孩子們一定是捧腹大笑,心裡想著:「你活該!誰叫你不相信我。」
喂,下車》裡面更直截了當地指控”大人們”污染地球的種種罪狀,一隻老虎脫口而出:「請讓我和你們一起做火車吧!他們正在砍伐我住的森林,很快的,我們就要從球上消失了!」作者藉由故事中動物們的指控,強烈指責著大人們過度濫用地球資源,害得動物們居無定所;於是,對大人們失望至極的約翰˙伯寧罕更將拯救世界的任務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在《跟我一起看地球》中的孩子們,透過上帝的旨意,一步步引導無知的大人們,將已經殘破不堪的地球恢復成最美麗的樣貌。
約翰˙伯寧罕的作品充滿對孩童和世界的人文關懷,時而溫馨時而批判,有著不同時期的轉換,但我們相信,他以一個五歲的心洞察這個成人世界,畫出孩子眼中的大人,促使成人的自我反省,並且重新重視孩童的真正想法。
約翰˙伯寧罕著作書目參考
--------------------------------------------------------------------------------
書名 出版社
-------------------------------------------------------------------------------
台灣東方出版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
--------------------------------------------------------------------------------
台英出版
《和甘伯伯去遊河》
---------------------------------------------------------------------------------
遠流出版
---------------------------------------------------------------------------------
台英出版
----------------------------------------------------------------------------------
上誼出版
---------------------------------------------------------------------------------
遠流出版
----------------------------------------------------------------------------------
遠流出版
----------------------------------------------------------------------------------